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
它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民族精神。
*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敏(1926.8.16-2019.1.16)
理论物理学家,核武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和氢弹原理探索,领导完成一套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是我国核武器物理设计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和掌握中子弹设计技术作出了卓越贡献。
王大珩(1915.2.26-2011.7.21)
光学专家。我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多年来为开拓我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为我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激光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863”高技术计划的主要倡导者,为国家科技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和影响,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光学科技骨干。曾荣获何梁何利首届大奖。
王希季(1921.7.26-至今)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技术专家,是中国空间技术的开创者之一。1958年以来,一直从事空间技术工作,在探空火箭、运载火箭和返回式遥感卫星、载人航天器等方面卓有贡献。曾负责研制成功了中国的15种实用探空火箭,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种卫星运载火箭和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方案论证、方案设计,担任过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火箭探空技术学科和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国家科学技术特别是国防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织领导者之一。参与组织、领导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在原子弹、氢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以及持续发展核武器技术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参与领导秦山核电站筹建、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国家高技术研究的发展计划制定和实施。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和中国工程院院长。
孙家栋(1929.4.8-至今)
中国科学院院士,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总体技术专家,中国人造卫星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1958 年开始从事导弹技术工作,曾任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程导弹总体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导弹总体设计。参加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作为卫星总设计师主持了地球同步轨道的试验通信卫星的研制,在解决重大技术关键与指挥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是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等四项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任新民(1915.12.05-2017.2.12)
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50年代起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
吴自良(1917.12.25-2008.5.24)
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50年代他研究苏联汽车用钢40X的代用品,以锰、钼代铬成功,对我国合金钢体系的建立起了推动作用;60 年代领导研制成功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种分离膜,为原子能工业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后又指导开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材料的品质因素以及高温超导氧化物中氧的扩散行为和作用的研究,致力于发展我国高技术材料和材料科学,并培育了大批科技人才。
陈芳允(1916.4.3-2000.4.29)
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电子系统工程专家,早期在国内领先研究毫微秒脉冲技术,领导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机载单脉冲雷达,为我国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跟踪测量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全面参加了系统设计和建设工作。他提出和设计了发射我国通信卫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新方案,并负责这一系统的研制和星—地技术协调工作,为建设我国卫星测控网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能宽(1923.4.28-2016.5.27)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核武器科学家、爆轰物理专家、金属物理专家。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物理冶金的基础研究,在多种金属单晶体形变、再结晶以及核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的行为方面,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实验问题,对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物理、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多次在技术上参与领导和组织了国家核试验,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立下功勋。
杨嘉墀(1919.7.16-2006.6.11)
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我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领导和参加了我国导弹和原子弹自动化测试系统以及人造卫星控制系统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作出了突出贡献。60年代参与制订中国工业自动化仪表、中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等发展规划和中国人造卫星发展十年规划,80年代,是《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纲要》的倡导者之一,为我国高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周光召(1929.5.15-至今)
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和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究设计方面做了大量重要的工作。在粒子物理研究方面,严格证明了CP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并于1960年简明地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
著名科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许多开创性贡献。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
屠守锷(1917.12.5-2012.12.15)
火箭和结构强度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早年从事航空工程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航空科技人才。50年代起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导弹与运载火箭总体技术和结构强度技术方面多有建树。素以求实、严格、严肃、严密的作风著称。特别是作为总设计师,为我国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1994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
黄纬禄(1916.12.18-2011.11.23)
导弹总体和自动控制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早年从事无线电技术研究工作和通信技术工作。50年代起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控制系统研制与导弹总体设计上有突出建树。他主持研制成功的水下发射固体弹道导弹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
程开甲(1918.8.3-2018.11.17)
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理论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提出了有特色的凝聚态电子理论。献身国防事业,为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做出突出贡献。
彭桓武(1915.10.6-2007.2.28)
国际知名理论物理学家。早年从事固体理论、介子物理和量子场论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后在核物理和原子能科学技术的研究领域中做出了贡献。对我国反应堆和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和有关过程中的临界安全工作,取得重要成就。在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和激光等前沿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
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核科学奠基人之一。他提出的探测中微子的建议为证实中微子的存在做出贡献。领导建立了云南落雪山高山宇宙线实验室。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参与并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发展。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激光核聚变的科学家之一,领导开展了电子束和氟化氪激光核聚变的基础研究。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和发展高技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邓稼先(1924.6.25-1986.7.29)
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物理专家。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研制和发展核武器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者之一。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领导突破氢弹原理,为实现核武器实战化、突破小型化原理及关键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核武器和高技术发展规划提出过极其重要的意见。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
著名大气物理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我国近代气象、地球物理和空间科学的创建者与奠基者。毕生致力于大气、地球及空间科学的教育和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推动了我国动力气象、大气环流、数值天气预报、空间科学技术、大气物理和海洋物理等多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科研人才,其中有的已成为中外知名的学者。
姚桐斌(1922.9.3-1968.6.8)
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我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曾主持制订了该所的发展方向与规划,领导和参加了数百项课题的预先研究和研制,取得了大量的新产品及其他科技成果,为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贮备。在坚持文明科研生产,培养严肃、严格、严密作风方面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为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钱骥(1917.12.27-1983.08.18)
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早年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和地震台站网建设工作。20世纪50年代起从事空间探索活动,在空间物理和人造卫星总体技术上颇有贡献。参与制订星际航行发展规划,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部,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并为返回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
钱三强(1913.10.16-1992.6.28)
原子核物理学家。发现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给以合理解释,得到物理学界公认。积极组建我国的原子核科学研究基地,全身心投入原子能事业的建立和组织工作。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中国科学院的建设和原子能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永怀(1909.4.4-1968.12.5)
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我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电话咨询

400-0055010